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报纸成为人民群众的“新闻教科书”——对解放战争时期工农通讯员教育实践的考察

    田中初;

    解放战争时期,工农群众成为新闻通讯员是一种显著的社会现象。为了帮助文化素养低下的工农通讯员参与新闻采写实践,许多报纸利用发行量较大、出版周期较短、贴近基层社会等优势,开辟出相关的专版或专栏,面向广大工农通讯员实施新闻业务教育,以期让他们懂得“怎么写”“写什么”和“怎么改”。“怎么写”让工农通讯员习得新闻采写的基础知识;“写什么”指引工农通讯员知晓革命动员所需要的文本呈现内容;“怎么改”则鼓励了工农通讯员的知识应用进而激发其社会主体感。在这样的多重作用下,报纸发挥了“新闻教科书”作用,推动一大批工农通讯员在与我党的同频共振中融入“党的新闻工作者”队伍。

    2025年03期 v.78;No.398 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3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媒介化社会_健康传播专题研究

  • 健康、环境与风险传播的中国本土化:探索、反思与进路

    陈梁;汤鸿杰;刘斯佳;

    当前,构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尤为迫切。随着全球健康、环境和风险议题的不断凸显,本土传播学者纷纷关注并开展相关研究。在我国,由于这些议题的全球性特征,且相关学者多具备海外教育背景,这些领域逐渐成为传播学研究中国际化程度最高的方向之一。通过对健康、环境和风险传播研究历史的梳理以及对传播学“本土化”的概念进行辨析,研究认为,实现我国健康、环境与风险传播本土化的核心在于立足国家文化和社会语境,关注议题的共性和个性,采纳综合性研究方法与跨学科视角,可在理论验证、理论拓展及理论创新等三个步骤上充分实现与国际学术界的对话与交流。值得强调的是,健康、环境与风险传播研究的本土化并非仅服务于中国学术话语和问题解决,更是为全球共同面临的健康、环境与风险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出具有跨文化普适性和引领性的理论体系。本土化不仅是一种知识生产的路径选择,更是推动中国传播学科理论范式自我确立的关键契机。健康、环境与风险传播的研究经验表明,唯有立足中国的文化语境、社会结构与制度逻辑,才能建构起具有主体性的问题意识和概念体系,从而真正进入全球理论对话的核心。

    2025年03期 v.78;No.398 15-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4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癌症新闻叙事何以塑造公众对循证健康政策的态度——基于微博平台的调查实验

    聂静虹;翟嘉靖;

    政策叙事是政府与公众互动的桥梁,在传达涉及科学不确定性的健康政策时,叙事发挥着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公众对政策的认知和支持态度,不仅有助于优化宣传策略,也是提升政策效果的关键前提。以社交媒体癌症新闻为政策叙事载体,可探讨证据类型对公众政策认知与参与态度的影响,特别关注其与科学不确定性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微博用户进行调查实验,研究发现,在癌症筛查与健康检查政策的传播过程中,科学不确定性会削弱轶事证据的倡导效果。这一过程是由公众的感知信任降低、对传播者公共服务动机的质疑和感知“标题党”所介导的。然而,统计证据可以有效缓解科学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通过采用政策叙事研究进路与行为科学的实验方法,不仅为健康政策传播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同时还可为政策过程实践提供有效指导。

    2025年03期 v.78;No.398 2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传播与文化_话语分析专题研究

  • “视觉互文”视角下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

    王佳宇;李文花;

    基于符号学领域的视觉语法和传统的互文理论构建“视觉互文”的概念框架,采用文本分析法中归类、细读及对比的方法,对搜集的代表性国内外媒体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可探索利用“视觉互文”的理论框架对“视觉互文呈现”类新闻语篇中图像符号及图文关系进行批评话语分析的路径。研究旨在拓展针对视觉符号或图文关系的批评性语篇分析的研究思路,为新闻语篇中视觉传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可以为我国应对国际传媒话语的意识形态操控提供实证性的参考,并提高受众对于新闻语篇中视觉符号及其传播的批评意识。

    2025年03期 v.78;No.398 4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8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 网络隐语的流变、生成逻辑与问题辨析

    郑智斌;

    中文互联网隐语现象流变20余年,经历了初代“行话”兴起、亚文化群体隐语爆发、热点舆情事件流行语隐语化、社群和大众隐语不断迭代这四个阶段。网络隐语是互联网时代的“语言民俗”,是网民作为言语主体的语言与文化生存实践,该现象背后具有两种逻辑,既符合“内在正确性”这一语言生成的内部逻辑,又有其深刻的“网络地带”性这一现实逻辑。各言语社团通过语言既直面和解构外部世界,又构建其不同于主流世界的“存在之家”。网络隐语具有自身的封闭性、落后性和对主流文化的挑战性。网民应节制其语言的自由权利,增强言语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意识,社会应为不同文化群体提供网络相遇机会,促进其走出群际孤立,共同致力于网络文化多样性和公共利益的统一。

    2025年03期 v.78;No.398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7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新闻传播学

  • 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现状的实证测评

    强月新;胡阳;

    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社会转型期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研究”的全国性调查数据为依托,从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的整体评价状况和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评价的影响因素两方面入手,对现阶段我国新型主流媒体的公信力进行调研分析。研究发现:第一,总体而言,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处于较高水平,中央级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优势始终显著,且“央愈强,地愈弱”的动态格局拟成未来趋势;第二,“行业定力”维度的较低评价反映了专业权威取向对算法与平台逻辑的短暂不适应;第三,青年学生群体的公信力打分相对较低,这是一种特定的群体心态在公信力上的反映,但也与新型主流媒体“破圈”能力不足有关;第四,整体来看,社会化媒体使用对新型主流媒体公信力评价存在正向影响,意味着新型主流媒体十年来的“借船出海”卓有成效。

    2025年03期 v.78;No.398 6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论受众商品价值及其“活动力”本质

    张江浩;姜飞;

    受众商品论作为达拉斯·斯迈思对大众传媒行业的唯物主义分析,一经提出后国内外学者研究层出不穷,广泛用以批判信息传播背后权力的不平等和受众商品化的异化现象。然而,受众商品价值及本质等核心问题仍有待解决。在受众商品形成的两个普遍性阶段中,受众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是受众商品形成的矛盾所在,而受众的劳动力来源于受众的“活动力”。在“活动力”范畴下,受众活动、劳动借由注意力辩证运动。受众商品中蕴含“活动力”使得受众商品的价值无法计算,却正因这一本质特点,受众商品论不仅在数智时代仍有极强的生命力,而且在整个人类活动、劳动和自我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关怀。

    2025年03期 v.78;No.398 7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7 ]
  • 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地方建构——以成都城市书店为例

    曹璞;薛稚尧;熊兰;

    以保罗·亚当斯关于媒介与地理学的思考作为理论基点,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成都城市书店为例,可探究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地方建构机制及其与媒介、身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在深度媒介化语境下,社交媒体通过对城市书店物理空间和身体感知的再现,将其从日常生活中抽离,突出“偏离常规”的特性,引发“媒介朝圣”的动机。书店空间中身体、媒介与地方的互动所生成的多元感官体验激发情感、累积记忆,形成“诠释循环”与“地方重构”两种地方建构路径。在此过程中,不同社会主体相互角力,共同形塑地方意义。空间使用者“自下而上”的地方建构路径一方面为城市空间地方创生注入了新潜力,另一方面又受到商业资本的裹挟——视觉霸权压抑和干扰了多元感官体验,部分遮蔽具身实践的创新潜力,进一步强化“视觉中心主义”的叙事;而“数据体制”则将媒介驯化为消费导图,不均衡的可见性加剧了空间生产的不平等。

    2025年03期 v.78;No.398 9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5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 ]
  • 强化与纾解:社交媒体平台使用中的育儿焦虑研究

    张佳;

    作为中国社会重要的媒介基础设施,微信已深度嵌入日常育儿实践,影响着育儿中的社会交往与主体感受。研究聚焦育儿实践中的社交媒体平台使用,通过参与式观察与深度访谈,探讨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如何强化育儿焦虑,身处其中的家长又如何纾解。研究提出了“商业资本-媒介技术-家长社群”三维分析框架。在育儿焦虑的强化上,商业资本通过再现焦虑场景、渲染育儿风险助推育儿焦虑;媒介技术重塑了育儿实践的物理时空,通过“永久在线”与“跨地域比较”放大育儿焦虑;家长社群构建了育儿情绪的情感场,个人情绪被刺激物与主流焦虑情绪叠加传染。面对育儿焦虑,父母通过购买换取心安,反向驯化技术规避引发焦虑的信息,向下调整参照群体以减少落差感,这些体现了媒介技术浪潮下个体纾解育儿焦虑的能动性。

    2025年03期 v.78;No.398 103-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广告与媒介经济

  • 中国广告产业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基于31个省区市1999—201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谢佩宏;周文通;

    中国广告产业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对中国广告产业的时空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突出的必要性。研究基于31个省区市(不包含港澳台)1999—2019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熵权法、Dagum基尼系数、马尔可夫链、高阶空间面板模型等方法,对中国广告产业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广告产业的基本空间特征为区域性高度集聚,区域差距以东、中、西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为主,区域间及区域内差距在不断扩大;广告产业的省域竞争激烈,发展梯队转移呈现出“俱乐部”特征;相关产业人力资源积累水平、对外开放程度、通信及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是广告产业时空特征的影响因素,其中对外开放、通信及交通基础设施还具有区域间正面的“空间溢出”效应。应在发展中促进广告产业区域的相对平衡。

    2025年03期 v.78;No.398 11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下载次数:4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雅努斯:“脑机接口”后的人和自然

    刘金波;

    <正>作为蓝色星球唯一智能体的“人”,其本质、存在和价值何在?“人”究竟应该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自然,如何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些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古今中外哲学家深度思考的问题。哲学家们关于“人”与“自然”的哲学观点不仅丰富多样,而且通俗易懂;不仅经典洗练,而且入木三分。关于人,从孔子的“仁”到老子的“无为”,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亚里士多德的人是“理性的动物”,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到黑格尔的“人是历史和精神发展的产物”,从尼采的“超人”到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从福柯的“人是社会权力关系的产物”到哈贝马斯的“人是通过交往理性实现自我理解和沟通的主体”,都从不同层面论证了人的主体性及其社会和历史建构。

    2025年03期 v.78;No.398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下载次数:6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