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化社会_乡村传播专题研究

  • 中国农产品品牌故事的原型类型及结构特征

    程志宇;

    原型化策略有利于品牌讲好故事,建立消费者价值。故事原型存在文化差异,中国农产品品牌与其来源地文化背景紧密关联,需总结农产品品牌故事原型类型,以便讲好品牌故事,提高营销效果。选取典型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对这些品牌的代表性品牌故事文本进行扎根理论三级编码,抽象出中国农产品品牌故事原型,构建中国农产品品牌故事原型模型。从模型看出,中国农产品品牌故事由“延续生命”“生产革命”和“英雄崛起”等为核心的6大类17个故事原型及其变形,按照“导入情境”“问题出现”“对抗过程”和“问题解决”的叙事结构组合而成,具有“天人合一”“阴阳对反”和“循环往复”等特点。中国农产品品牌可结合品牌故事主题,优选核心故事原型类型,优化故事原型组合结构,讲好品牌故事。

    2025年02期 v.78;No.397 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下载次数:5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直播间里的“夕阳红”:乡村老年人数字接入中的劳动实践与关系重塑

    徐婧;曾维珊;

    在当前老龄化与数字化叠加的社会背景下,中国老年人群体如何无障碍地接入数字社会并参与数字实践,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意。旨在破除老年人数字劳动问题的固有预设,摆脱数字劳动“异化”与“剥削”的简化解释路径。回归劳动者主体性与能动性的视角,勾勒出即符合现实,又具有建设意义的老年人数字接入及数字劳动图景。以网络直播间为线上田野,使用非参与式观察和半结构式访谈收集经验材料。研究发现,在完成数字接入的老年人中,呈现出“玩转直播间”的多元数字实践,并通过“深层表演”建构出特殊的社会关系想象。透过老年主播的自我叙事,理解老年群体数字劳动的多重意义:他们并非全然被动断连的弱者。我们理应看到数字接入为老年群体带来的社会参与感,创造出证明自我价值的新空间,并为其晚年时光注入了追逐生命意义的动力及价值。

    2025年02期 v.78;No.397 2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9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媒介化社会_智能传播专题研究

  • AIGC时代新闻作品版权价值的实现进路

    张惠彬;陈妮;

    “《纽约时报》诉OpenAI”一案凸显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作品应用中所引发的版权争议。这一争议的核心在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是一种新型媒介,新闻作品不仅具有传统版权作品的属性,还兼具数据资产的特性。单纯的合理使用制度已经难以解决技术公司与版权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为此,首先,完善“选择进入”机制,通过建立强制协商制度,确保版权人在新闻作品被用于AIGC训练前享有决定权,并落实披露义务,增强透明度与可解释性。其次,在“进入之后”采取保障措施,一方面,要求AIGC生成内容必须注明新闻作品出处,并通过自动标注与分阶段审核确保准确性;另一方面,确立合理的公平获酬机制,综合考虑作品价值、利用程度及商业收益,确保版权人获得公平报酬。这些措施均旨在平衡版权保护与技术创新,促进新闻作品在AIGC时代的健康利用。

    2025年02期 v.78;No.397 3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6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不甘无名”:基于生成式AI的粉丝创意实践研究

    张玲玲;胡忆然;肖窈;

    在生成式AI技术发展态势之下,粉丝文本由“文本盗猎”的参与式生产转向人机协同的智能化生产。通过半结构化深度访谈考察基于生成式AI的粉丝创意实践,可探究创作者在生产实践中所面临的动态矛盾及策略性考量。研究发现:生成式AI赋能创意的“下沉”与作者的“上升”,形成以个体创意为核心、以技术为辅助的权威秩序;通过细节钩沉与角色重生,创作者获得对原文本进行集体改造的“代理权”,为粉丝社群建立怀旧叙事的乌托邦,同时也面临身份合法性危机。因此,AI创作者须通过媒介实践建构专业性、建立“风格-人设”一致性、在合作式生产中嵌入“集体智慧”,才能在新的文化愿景中拓展粉丝话语边界,成为“不甘无名”的新意见领袖。在新一轮的参与式文化生产秩序中,生成式AI帮助粉丝群体获得更多参与的权力,实现媒介实践与技术的协同进化,产生新的文化协商空间。

    2025年02期 v.78;No.397 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下载次数: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传播与文化

  • 意识形态“唤问”与自我决定:数字自我呈现行为的异化根源与出路

    黄慧;韩传喜;

    在数字时代,数字自我呈现行为成为人们开展社交互动的另一个基础性环节。然而,在隐性的社交焦虑的影响下,数字自我呈现的内容与个体发生了分离,成为被审视的对象物,并且在本质主义自我观的束缚之下,呈现的内容难以体现出个体的独特性,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在同类声音的互换中,面临着丧失对话维度的风险。人们的数字自我呈现行为遭遇了异化的困境。这是由于在大数据、算法推荐等技术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个体想象和认知中的“泛化的他人”发挥着意识形态的作用,将生动的个体“唤问”为抽象的主体。个体若要从异化的困境中走出来,需要从“泛化的他人”营造的迷雾中清醒过来,自我决定自身的呈现行为,专注于自我的生动性以及呈现行为的动态性,而不仅仅将之视为被摆置的对象物,如此,才能回归其本有的“生生”意蕴之中,获得自我实现。

    2025年02期 v.78;No.397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5K]
    [下载次数: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闻传播学_新闻传播教育专题研究

  • 新文科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周茂君;王嘉奇;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自2012年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截至2024年2月,国内已有359所院校开设。信息技术的更迭和媒体格局的变迁催生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而新文科建设则为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55所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内容分析,并结合半结构式访谈,对专业核心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进行了讨论:对标新文科建设,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方向,满足业界人才需求;锚定专业定位,凸显专业特色,搭建专属的知识框架和课程体系;强调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着力培养数据思维与技术思维。

    2025年02期 v.78;No.397 6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6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能传播人才培养的现状和进路

    王琼;吴起;

    研究提出智能传播人才的定义及能力要求,并对国内外57所高校的3976门课程进行分析,发现尽管现有课程体系的核心关键词为“数字”,但普遍缺乏数理和计算科学的基础支撑课程,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几乎成为“孤岛”。智能传播教育需着力培养学生在传播实践中对数据和算法的敏锐感知,进而推动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研究认为应通过删减调整部分通识概论课程,开设专门人工智能课程,引入跨学科合作和交叉培养,因校制宜建设垂直方向专业和课程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工智能技术伦理观等措施,以塑造技术视野广阔、理论基础扎实的复合型人才。

    2025年02期 v.78;No.397 7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4K]
    [下载次数:7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新闻传播学

  • 跨国传播中的身体媒介与传播实践——以G组织青年为例

    赵一菲;牛静;

    与大众传播方式不同,跨国组织中的文化交流常以小范围面对面的形式进行而容易被忽略。近年来,“身体”已重新成为媒介研究的焦点,这为思考跨国传播中身体的媒介作用提供了新视角。研究基于身体工作理论,探讨跨国传播中G组织青年的身体传播实践。研究发现:G组织青年通过象征性身体的规训、本真性的身体表演、区隔边界的社会互动,对其身体进行控制和管理,塑造出代表国家形象的“名片身体”;同时,通过他者凝视下的自我角色反思、共同体“家”的关系工作动力、爱国情怀激发与认同的维护,个体再诠释了跨国传播工作的意义,促进了“名片身体”的生产。

    2025年02期 v.78;No.397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平台基础设施、数字主权与新地缘政治——一项基于抖音和TikTok的研究

    刘洁;刘战伟;

    互联网平台的基础设施化,使其成为超越国家领土与主权的全球公共品与公共事业,却难免数据主权与安全方面的国别纠纷,导致新型地缘政治冲突。本文以抖音和TikTok的并行平台化为案例蓝本,聚焦中国、美国、印度与欧盟等全球主要数字平台创新与应用地区,分析其引发的并行平台化与基础设施化、数字主权与日常数据安全、网络空间的新型地缘政治冲突三大主题。中国平台的逆向扩散使其站在了地缘政治冲突的最前沿。新地缘政治与传统地缘问题相互交融影响,“数据民族主义”使“互联网”走向基于主权国家的“局域网”;而平台尽管在某些层面具备了超国家权力,却被视为“政治闯入”的角色,成为国际地缘政治博弈的筹码与各方的争夺之物;美国对中国的多轮制裁,则具有“数字冷战”的色彩,投射出对平台企业成为“政治代理人”的忧惧与阴霾。可见,民族国家始终是全球竞争的核心主体,并主导着平台政治的秩序,TikTok面临的困境是中国平台全球化挑战的缩影。但是,零和博弈的观念只会增加全球结构性风险和集体脆弱性,冲突的反面亦存在广阔的合作可能。

    2025年02期 v.78;No.397 9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18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广告与媒介经济

  • 技术·组织·环境:中国广告公司智能化转型动因研究

    孟令光;吕乐杨;

    数字经济背景下,“智能广告”近年来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关键词。中国广告公司的智能化转型是广告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研究引入“技术-组织-环境(TOE)”理论框架,深入业界访谈14家广告公司高管,对中国广告公司智能化转型的重要动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组织内驱中公司自身的转型意愿、对客户的精准营销需求的满足、多维信息服务能力的提升,环境变革后的政府政策激励、市场竞争压力驱动和行业自律规范形成,技术赋能下广告公司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智能媒介终端的更迭、数据安全技术能力的提升等因素,三方面联动推动中国广告公司加快自身的智能化转型。从组织层面看,广告公司内部转型意愿是智能化转型的起点;从环境层面看,各要素变革对其智能化转型产生深远影响;从技术层面看,新技术的涌现与应用是智能化转型的直接动力。

    2025年02期 v.78;No.397 109-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8K]
    [下载次数:4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新闻传播史

  • “船”的传播实践:鸦片战争前后中英交往中的物质性媒介考察

    张玥;

    近代中英交往过程中,“船”不仅发挥着运输的功能,还是联结不同主体、传递信息的重要物质性媒介,与社会中行动者行为、观念及关系网络的建构关联紧密。考察发现,“船”通过承载意义表征和社会实践两条路径嵌入中英交往结构之中,对信息及信息传播方式进行重构。在表征层面,“船”的“符号外延”成为地理“去蔽”、实力展演和规章制定的话语手段。在实践层面,“船”一方面凭借更高效的传播“效率”,重塑中英两国在地理空间上的时空感知,加剧鸦片战争的紧张态势;另一方面,“船”依托动力牵引、流动灵活、空间转译等特点,不断冲击以“广州制度”为主的交往框架,成为重组中英跨文化传播网络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2025年02期 v.78;No.397 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深度求索与理论思维的去蔽

    单波;

    <正>人工智能在技术理性主义的赛道上一路狂奔,DeepSeek的闯入加重了竞争的紧张感,也平添了许多人机互动的喧闹。让它写诗的人沉溺于“展演”其诗情,用它辅助写论文的人试图“表现”其思考,尽管“展演”与“表现”并不意味着“具有”,但人们似乎乐于沉浸在类人的情感能力与理性能力之中,而忽略这种大语言模型还不能直接、独立地与物理世界互动的事实。

    2025年02期 v.78;No.397 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2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